上游原材料价格猛涨,经过动力电池厂家的传导,最终还是蔓延到了下游整车厂商。继2022年初第一轮集体涨价之后,新能源车企近日又开始第二轮涨价潮。
一家新能源车企相关负责人近日称,去年下半年至今,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已涨价两次。按一辆新能源车的电池成本来算,上次涨了 1 万元,前不久又涨了 1 万元。为此,在最近几个月里,我们新能源汽车也已经悄悄涨了两次价格。
针对此说法,宁德时代今日表示,因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,公司已相应动态调整了部分电池产品的价格。
事实上,据统计,进入3月以来,由于原材料涨价等因素,已有近20家新能源车企的40余款电动车宣布涨价。
主机厂年内纷纷再度调价
3月15日,比亚迪第二次官宣涨价,将对王朝网和海洋网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,上调幅度为3000-6000元不等。
3月17日,特斯拉宣布,Model Y 后轮驱动版车型价格上调15060元。短短一周的时间,特斯拉已进行了三次涨价,至此,特斯拉国产全系Model 3和Model Y所有车型均已涨价。
其后在一周时间内,陆续有多家车企纷纷宣布旗下主要车型涨价。截至目前,包括蔚来、小鹏汽车、理想汽车、哪吒汽车、广汽埃安、飞凡汽车、比亚迪、欧拉、上汽通用五菱、大众汽车、零跑汽车、极氪、几何汽车、福特汽车、威马汽车、荣威等超20家新能源车企均宣布涨价,几乎囊括了市场大部分主流车型,涨价幅度在2000元-3万元不等。
据各车企公告,本轮涨价的源头均指向了 “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”。
“二季度电池成本上涨的幅度非常离谱。”理想汽车CEO李想3月19日晚在个人微博表示,“目前来看,和电池厂商已经合同确定了二季度电池涨价幅度的品牌,基本上就都立刻宣布了涨价。还没有涨价的,大部分是涨价幅度还没有谈妥的,等待谈妥后也普遍会立刻涨价。”这意味着,不久后理想ONE车型也将进入新一轮价格上涨期。
此前2月份,长城汽车旗下欧拉品牌CEO董玉东就曾发文表示,随着原材料价格暴涨,欧拉品牌已经为公司带来了巨额亏损。以黑猫为例,2022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后,黑猫单台亏损已超万元。
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大头,动力电池的原料如镍、钴、锂材料的价格都在大幅增长。
目前国内碳酸锂价格报50.4万元/吨,较年初上涨73.8%,同比上涨479.3%;电池级钴达56.85万元/吨,较2021年初涨近3倍。
使用高镍三元电池的车型还受到高价镍的成本压力。据悉,硫酸镍价格变化使得三元材料价格每吨上涨16-25万元,相应三元锂电池每kWh价格上涨31-47元,70kWh的电池成本上涨2000-3300元。
此外,还有因上游扩产周期较长的一些关键原材料如六氟磷酸锂,其价格也在进一步上扬,目前达到54.35万元/吨,较2021年初上涨5倍。
原材料的上涨最先迫使电池企业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,部分企业还出现业绩亏损。自去年下半年伊始,包括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、国轩等多数电池厂就开始宣布产品涨价,今年以来部分磷酸铁锂电池企业甚至不得不以减产来应对涨价潮。
行业人士分析称,对于主流车企而言,其订单充足,与电池厂商谈成涨价能对冲电池涨价的影。但是品牌力弱的车企可能因涨价造成客户流失,或是不接受高价电池交不出车,或是咬牙拿高价电池销量下滑。
值得一提的是,除电动汽车外,电池成本上升也导致两轮车涨价潮再度袭来。雅迪、爱玛、新日、小牛等两轮车企业也进一步上调售价。
如小牛电动今日早些时候发布公告称,受上游锂电等原材料(价格)大幅上涨影响,将于 2022 年 4 月 1 日对全系锂电产品零售指导价进行一次上调,上调金额200-1000元不等。
电池厂/车企新一轮布局开启
原材料涨价对新能源行业的影响引发行业人士担忧,也引起了政策层面的关注。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前不久表示,今年将着眼于满足动力电池等生产需要,适度加快国内锂、镍等资源的开发进度,打击囤积居奇、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。
从供给端来看,碳酸锂价格经过2个月的暴涨后,目前已趋于冷静,下游采购热情稍减。随着供应量的增加,二季度价格或有所回落,上涨行情或迎来拐点。
同时,专业人士分析,此次原材料上涨幅度过大,单靠产业链的某一环节很难消纳全部上涨,产业链上下游要一致协同,共同分担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增加。
对此,近期,相关部门还对部分锂盐企业进行了约谈,主要是促进价格的合理平稳运行,特别强调上游企业要共同推动产业链良性发展。而电池厂和车企则加快在不同领域“落子”,开启了新一轮的竞争布局。
在成本压力下,电池厂商加速了多元技术探索。如宁德时代在2021年7月发布的钠电池,并在2022年1月推出换电服务品牌。
而由于能源金属材料的价格高昂,电池回收技术也在持续提升。据宁德时代此前透露,公司电池回收三元关键金属回收率可达99.3%,其中三元回收成熟度高于磷酸铁锂回收的原因在于镍、钴金属价格高昂,同时由于因磷酸铁锂涨价,也致使磷酸铁锂回收热度显著提升。
此外,在锂、钴、镍等资源端,龙头电池厂都不避免地卷入了“抢矿”大战,其中包括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、国轩高科、亿纬锂能等通过自建、合资、入股等方式提高关键原材料自供占比。
而新能源车企方面,除了临时采取新车涨价的措施应对动力电池价格上涨之外,为了加强电池等供应链管理,也开始闯入电池生产领域。
比如近日,广汽埃安自研动力电池试制线正式开建。公司表示,未来广汽埃安30%的高端电池将自研自产,而70%的中低端电池由外部电池企业代工。
同时,国内整车企业也已开始采取投资、入股、合作等多种方式,与上游动力电池企业联手,稳定供应链。今年3月1日,欣旺达汽车电池母公司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增资公告,共有19家企业向旗下的欣旺达汽车电池增资24.3亿元,其中就包括了蔚来、小鹏、理想以及东风、上汽、广汽等整车企业。
车企通过投资布局上游电池企业,某种程度上来说,利于促进双方达成“以量换价”的平衡,同时通过投资扶持二梯队电池企业,试图重掌部分话语权。
来源:起点锂电大数据 张清辉
该内容由行业企业、终端个体、第三方机构提供,本网仅为引用该信息,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,感谢支持。如发现侵权,本网站将协助进行处理或撤文。
微信二维码 |
微博二维码 |